随着社会产业的调整与更新,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广大高职高专教育工作者来说,必须以教育思想创新为主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注重高职特色和教学质量,探索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所培养的是供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数以千万计的应用型人才,面对市场需求和新形式的挑战,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继续教育有基础、发展有空间的位置上。立足于培养学生爱国、敬业、爱岗、创新,成为知识型劳动者。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备必须够用的基础知识、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实干创新和创业精神,并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基本完成上岗前所需知识和能力的各种储备,这是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显著区别。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是其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在人才培养规格的确立上,应坚持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构建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以培养较宽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基本技能为出发点,以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综合应用能力为主体。
(一)理论知识的要求
1.广泛实用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如政治道德修养、职业道德修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经济、管理、法律、市场等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是塑造一个人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其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关键。只有拥有过硬的政治思想道德修养,才能确保在思想上做到热爱祖国、爱岗敬业、刻苦钻研业务,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成为受企业欢迎的人。
2.“必须、够用”的理论基础知识。如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材料、力学等方面的知识。高等职业教育是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是为生产第一线培养具备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服务于生产第一线,而不是培养在某一领域具备较强研究能力的人才,过多地理论学习势必影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知识的缺乏将达不到职业岗位对能力的要求。“必须、够用”的理论基础知识以确保高职人才的继续教育有基础、发展有空间为度。
3.扎实宽广的专业知识。如机械类专业的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与控制、机械制造工艺、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等知识。专业知识的扎实与否是决定高职人才是否具备职业岗位所需能力要求的关键。
(二)实践技能的要求
围绕为生产一线培养具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这一目标,高职高专教育实践技能主要包括专业课程实(见)习与针对职业岗位要求的技能实训两部分内容,应适当减少验证性的实验。
1.实(见)习的内容。一是认知实习,为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提供感性认识的机会。如机械类专业的金工实习、生产见习,其要求是让学生通过实习能更好地学习、掌握专业知识;二是技术应用的实习。如电子类专业的数电、模电和单片机的实习,要求学生能够应用所学会的专业知识自行设计制作出具备一定功能的作品或产品,通过测试、验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技能实训是高职高专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障。一个拥有丰富专业理论知识的人要想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离不开较强的动手能力,否则即使他是满腹经纶,也只是纸上谈兵,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无法得到具体的应用。对高职高专院校来说,技能实训应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职业标准对高级工的能力要求。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高专教育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就业乃民生之本,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就业后能否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与变化,是评价一所学校办学成功与否的主要依据,也是一所学校专业设置合理与否的关键因素。对于高职院校的办学者来说,就业应该成为一根“指挥棒”,由它来主导一切教育教学活动。
(一)加大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的力度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1.专业设置改革。高职高专教育是以为社会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其专业设置应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加大对原有专业的整合和新专业设置的力度,使其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是高职教育的根本。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组建一支由学院就业办、教务处、各专业的学科带头人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进行人才市场调查和分析,听取各行业、各部门技术专家对职业岗位特点的分析,开展劳动力市场需求分析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及时改造现有专业,增强专业适应性,切实突破专业的针对性和应用性问题,并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化服务的专业。面向未来,专业建设委员会还需对社会发展和未来对人才的需求走向做好预测,紧跟科技发展的趋势和动向,在设置专业时考虑到未来社会的需求。
2.课程体系改革。高职院校学生的能力是否符合职业岗位要求,决定着他能否顺利地就业,而学生具有的能力大多是由专业课程设置所决定的,因此,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显得更为重要。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委员会进行人才市场调查时,还应对各行业、各部门职业岗位对能力的要求进行认真地分析、论证,科学合理地确定各专业的培养方向,再根据培养方向进行专业课程的设置。在进行课程设置及其教学大纲的制订时,应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际出发,请企业、事业单位参与决策意见,共同研究决定,并重视实(见)习、技能实训的教育,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比例尽可能接近1:1。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所谓“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指既是教授、讲师,又是高级技师、技师或工程师的教师队伍。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提高教师的实验实训水平是关键,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一个高职高专院校应具备的条件之一。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是学院鼓励中青年教师到生产一线参加工程实践,提倡教师去社会兼职,以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二是学院从企业聘请一些既有专业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兼任专业课或实践环节的教学工作,以密切教学与企业实际的结合,缩短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距离;三是利用本校具备“双师型”能力的教师对中青年教师实施校本培训,不断充实、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教学质量是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生命线,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教学工作永恒的主题。
1.建立健全听课监控体系。为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为此,建立健全听课监控体系十分重要。通过学院教务处、系部领导、教研室负责人、学科带头人及教师间的层层听课,由教研室组织教师进行评课活动,教师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2.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质量反馈体系。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课堂教学效果的直接受益者,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能较真实地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学校应高度重视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每学期召开1~2次学生评教座谈会和教学问卷调查,对教师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教学情况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向教师反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形成“教与学携手并进”的良好的教风学风。
3.建立健全课程考试管理质量评估体系。随着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高专考试亦由单一的知识继承性考试逐步转向知识、能力、技能、素质并重的考核,考试方式开始由闭卷笔试一统天下逐步转向多样化。但是,高职高专院校的考试考核方式还需进行进一步、深层次的改革,我们认为以认知为主的理论课程的考核要以“应知、理解、会用”为重点;实践性较强的理论课程考核应以“应知与应会考核并重,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相结合,注重过程考核与能力测评”为重点;实践课程的考试要以“技能鉴定为本”为重点。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学校应组织教师根据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建立试题库,每门课程的考试都应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考试结束后进行统一评卷,然后将考试成绩汇总、统计,以此来考核教师的教学效果。
4.建立健全教学事故的认定和处理体系。学校应制定出教学事故的认定和处理体系,将教学事故界定分为教学管理部门、教学后勤保障部门以及教师、教辅及其他工作人员在教学、教学管理和后勤保障各环节中出现的过失或过错,并将教学事故划分为各种等级,根据事故等级作出相应的处理决定。
(四)改革毕业设计(论文)方式,全面提高学生技术应用能力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高专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旨在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得到提高,缩小学校教育与实际工作之间的差距,在就业上做到“无缝链接”。
为了使毕业设计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确定毕业设计课题时,指导教师应按照专业特点,布置设计课题的总体要求,启发学生按照自己的专业和兴趣,自己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如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时,由学生按照共同的志向和兴趣组成3~5人的课题小组,指导教师要求每个课题小组自行设计制作出具备一定功能的作品出来,并依据作品功能写出开题报告,经审批后,课题小组可以进入毕业设计实质的研究开发阶段,这样做能使具有不同特点的学生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合作,发扬团队精神。
在指导方式上,应采取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的办法。由学生根据对老师的了解选择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根据审阅开题报告选择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各自特点,因材施教,给予不同的指导。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教师改变传统观念,更需要教师积极参与和奉献,进行艰苦细致的工作,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培养出用人单位满意的人才。